《钱江晚报》以《90后诗人浩风:我怕南方不能接受我的北方》为题对我校校友做了报道

发布时间:2014-11-12浏览次数:10

2014912日,《钱江晚报》以《90后诗人浩风:我怕南方不能接受我的北方》为题对我校校友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90后诗人浩风:我怕南方不能接受我的北方

 


浩风,原名冯浩风,1991年出生于富阳市东图乡,今年6月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现居杭州。大学期间为天津青年诗社成员,曾创办校泮湖诗社,作品散见《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天津诗人》、《天津青年诗选》、《富春江》等,出版个人诗集《行走的风》。

96日下午,在春秋北路的沃夫客餐厅里举行了富阳青年诗人浩风《行走的风》诗集首发仪式,暨达夫弄一号中秋诗会,富阳的多位诗人、作家以及诗人浩风的亲友和老师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在这场以“诗歌”之名发起的活动现场,富阳作家蒋立波,青年女诗人钱旭群等对浩风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朗诵。

南方与北方,故乡和远方

作为一个90后的诗人,浩风的才华和运气都是极好的,能在毕业之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这是许多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浩风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故乡、村庄和亲人的内容,这与生养他的故乡和家人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风格上说,浩风的诗歌中不仅有江南的俊秀靓丽,也有北方的旷远大气,这与他在天津求学的经历密不可分。

他初中就读于富阳永兴中学,在那里开始了最早的诗歌创作。高中时他读到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他读的第一首关于海子的作品,那个天才诗人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到他后面的很多作品。在求学经历上,浩风与海子有些类似,同样从小生活在南方,大学时期开始前往北方求学,所以他们的作品风格中都带有浓郁的北方特色。浩风说带着诗集回家乡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南方的诗人、作家们是否能接受他作品中的“北方”元素。面对家乡的老师前辈、面对南北方文化间的差异,这位极具才华的年轻人也还是有些忐忑的。

直到当天下午两点,当这些平日里都极为忙碌的诗人、作家们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起来到诗会的现场,亲手执起诗集阅读他的作品。尽管许多人和他都是初次见面,但是对于浩风的作品,大家还是给予了很多的肯定和鼓励,这也让浩风一直悬着的心安定了下来。

富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同时也是浩风的家乡人柴惠琴评价浩风的作品“有激情,诗歌里融入了很多乡村、土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求学期间对家乡的想念,读来亲切”。

风之子:行走的风

 “我就是风之子/一阵风打远古就已经存活/孕育了千年,才有了我/……我会折断那支精美的画笔/我会撕裂那些黑色的身影/我会用力吹散纸钱/吹散所有枯竭的思想/……我是风之子/就是提笔瞬间/绕过手指,若有似无/的风”——《风之子》。

《行走的风》收录了浩风的70多首作品,而这首“风之子”位于作品的首位。从整体的作品来说这或许不是诗人最好的作品,但是却是最能表达他的个性和向往。天津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孙玉田先生在诗集的序言中赞到“风之子既是诗人抒发情怀述说,亦是理想与梦想的宣言……这首诗让人们感到,诗人是一气呵成的,很有气势,也很有张力。”

作为一个青年诗人,浩风的诗歌中鲜少有关于爱情的,大多是表达的是亲情、故乡和理想。或许对于这个如风般的少年来说,只有这几样才是行走中最永恒的牵绊。

浩风作品欣赏:三月,致母亲(组诗)

江南,那个女子

江南

那个女子从爱情中破茧成蝶

开始把故事存放在另一个村里

在那条青石路上拓下脚印

那条青石路,一曲一折

摇晃过静默的春秋

后来,那个女子产下一名男婴

便渐渐老去

后来,那个娇羞的女子

我管她叫:母亲

母亲和雨

江南的三月

把草长莺飞锁紧古诗里

母亲提着一篮春雨

走过二月,走到三月

沾湿了衣服,踏脏了雨鞋

我想起

母亲在灯下缝着我的外衣

用整场春雨的针线

缝着属于她的岁月

母亲和雪

一场雪钻入村庄的怀里

母亲的手轻叩开夜的静谧

然而,久久没有睡去

在疲惫的眼睛闭上之后

母亲和雪一起睡去

鼾声,在这样一个白色的世界里

变得格外悦耳

清晨,打开门

母亲第一个捧起了雪

像捧起一手纯洁的幸福

而母亲的头发也白了很多

母亲和诗

母亲用爬满茧的手

翻着我的诗

用生硬的口音艰难地念着

然后,躺下的诗开始跳动

母亲花一生时间写一首诗

一首最简单淳朴的诗

叫做生活

而我用二十二岁的笔法

是写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