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早报》以《天津工大创业园帮学子圆“老板梦”校园创业季之一》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

发布时间:2014-11-12浏览次数:10

2014114日,《渤海早报》以《天津工大创业园帮学子圆“老板梦”校园创业季之一》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天津工大创业园帮学子圆“老板梦”“创业保姆”全程帮扶

校园创业季之一

日前,本市再下通知推动各高校依托校内现有资源,或与社会上成熟的创业孵化器合作,建设校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实在此之前,本市已经有高校在校园内设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区别于社会上的创业孵化器,校园内的“预孵化器”对刚刚起步创业的学生来说,帮扶效果更强。

创业人:王堃创业项目:影视拍摄制作入园时间:今年3月份预计孵化期:1

【创业园孵化案例】

作为天津工业大学创业园的第一批入园创业团队,今年上研二的王堃创办的企业是老师口中发展得不错的学生企业。明年3月份企业即将孵化出园,王堃既有不舍,但更多是对学校创业园的感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创业园,他或许也不会开始创办公司。

★创业经历——园区激发再创意愿

王堃的本科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在大三有很多实习机会,这期间,王堃认识了很多圈内人,包括电视台的老师、影视制作公司的员工等,真正接触这个行业让王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好是微电影刚开始火的时候,兴趣加机会让我找到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弄了个小团队,当时开始慢慢拍摄,也会接一些熟识老师介绍的单。”上大四后,王堃打算给自己更多的选择,为此,他考公务员、考研,甚至考上了南京电视台,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工大读研吸收更多的知识。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机遇,在王堃刚上研一的时候,工大在校园内启动了创业园项目,并且正式面向学生开放招募。“本来研究生的课程就不那么紧张,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再加上以前自己又有过一段所谓的创业经历,心里的火苗再次被点燃,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免费入驻学校帮扶

王堃坦言,其实在刚开始准备入园选择创业项目时也有过一段挣扎。“当时学院里有一个老师带的项目是做软件,学院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成立公司跟学院合作来做软件开发,由学院做后期推广。不过我认为自己并不懂软件,如果要做还要从外面请人,投资比较大,风险也高,效果更是没法把控,所以就拒绝了,还是选择了自己一直接触的影视拍摄制作。”

王堃告诉渤海早报记者,当时是园区第一次面向全校招募创业项目,由于提出的政策比较优厚,比如租金、水电、网络全部免费,基础家具配备齐全,学校全方位帮扶创业等,因此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大概有几十个团队同时申请,而由于条件有限,最终的入选名额只有5个,大家都是“抢破头、努力进”。“入园的流程是我们要准备一份详尽的创业计划书,老师告诉我们需要涉及项目介绍、团队组成、市场评估等方面内容,在递交计划书之后,会有一次由学校团委老师、创业KAB课程老师、与学校有合作的成熟企业家共同参与的项目评审,类似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通过了就可以入驻园区了。”王堃回忆,当时从开始写创业计划书到最后入选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老师介绍首个订单

虽然成功成为第一批入驻园区的创业企业,但真正开始运营一家公司还是王堃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一开始是很迷茫的。

“为了帮助我们快速转换角色,成为一名公司管理者,园区先是请来了学校创业KAB课程的老师举行讲座培训,还专门请了管理学院的辅导员过来负责工商注册、税务缴纳等方面的讲解,甚至连之后我们办理手续也都是辅导员带着我们一起去的,少走了不少弯路。”

王堃创业后校内校外同步跑客户,校内依托学校资源,校外以网络推广为主。他始终记得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单生意是学校团委书记、创业园负责人之一的王丽清老师帮忙介绍的。“当时她的一名学生在天士力集团上班,而天士力需要寻找一个团队拍摄关于实验规范的教学视频,用于对新员工的培训,为了帮助我们打开市场,王老师把我们介绍了过去,从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到最后出品大概用了10天时间,最后彼此都很满意,我们也成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创业困难——客户资源最犯愁

说到创业困难,王堃认为自己最大的难点还是客户资源。因为自己是刚起步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市场不认可是很正常的,如果脱离学校的帮助,自己在外面单打独斗奋斗一整年可能都不见得有现在的客户量。不过即使现在有学校的帮助,客户资源依然是王堃未来一段时间的集中发力点。“从今年3月份入驻园区开始,我一直在整理手续和团队建设,基本上接单是从6月份开始的。由于有了学校这个平台,许多其他学校的老师、企业都会来参观,这样就给了我们展示和宣传的机会,所以也认识了一些客户。加上自己在外面跑回来的客户,至今我们已经接了十几个项目,盈利大概有6万多元。”

★创业故事——注册地址难上税

每个创业者都会有自己难忘的故事,王堃也不例外。当记者问及创业过程中难忘的经历时,王堃立刻想到了两个,一是校内的“惊险一刻”,二是校外的“意外收获”。

王堃说,今年5月底时,刚刚成立的公司面临创业后要缴纳第一笔土地使用税,然而就是缴税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发现了学校创业园的一个弊端。

之前学校创立创业园时,学校用地批不了商用,因此就从工大宾馆开具了房屋租赁证明,不过那里并不能开证明发票,这样的话就上不了税。“但马上就要到纳税截止时间了,如果交不了就会被视为逃税,那就不是罚不罚款的问题,而是企业信誉度问题了。”

当时,创业园老师和学生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王丽清马上想到了校外产业园区,并联系上了秀川国际的产业园,洽谈是否可以以他们的地址作为注册地,但办公还是在学校内,最终谈妥了这件事。

意外收获新生意

第二件事则是让王堃难忘的一次签单经历。王堃回忆,他们揽业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中国民航大学的老师,他们希望拍摄民航大学的实验课,试拍了两节之后反应不错,所以决定签订一笔2万元的合同。“巧合的是,签单的那天中午在学校一起吃饭,聊到这位老师的一个学生在民航局上班,而民航局也正在寻找拍摄团队拍一个微视频。巧的是这名学生当天正好也在学校,我们就这样见了面。”当时这名学生带着拍摄脚本,王堃看了之后觉得可以拍,由于有老师做中间人,价格又比北京同类型拍摄团队便宜很多,当下就决定签订1万元的合同。就这样,在同一天,王堃签了3万元订单。

【园区帮扶力度】

引入评估机制仨月考察一次

其实在学校内部设立创业园区,对于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学生团队快速起步,甚至解决一些市场盈利方面的实际问题,但它也有可能成为学生离不开的“创业温床”,让学生无法离开它的保护。

工大创业园负责老师卢静表示,在刚刚设立创业园时,考虑得并不全面。由于园区规定孵化期是一年,所以企业签订入园协议时间都是一年,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不论企业发展好坏,他都要在这里占用一年资源,其实并不公平,所以又引入了评估机制。

机制计划每三个月考察一次,创业团队需递交一份三个月的发展目标,包括企业成长程度、市场盈利程度等,待三个月过后进行考察,如果目标没有达到,在下一轮入园竞选时就会成为淘汰的“扣分点”。

项目选择更加严格创新搭配成突破口

据卢静介绍,目前工大三期创业园入驻项目招募已经开始了,现在报名登记的有15家创业团队。针对如何筛选团队的问题,卢静表示,主要看三方面,一是与创业园环境匹配度,二是市场盈利点的可行性,三是与其他入园企业的搭配度。

“大学生创业热情很高,但是有的并不切实际。”卢静称,有的学生申报了一个火锅店的项目,但这种并不适合开在园区中;有的学生申请网店项目,但是对于市场盈利点并没有考虑清楚,也没有可以突破的创新点。

此外,在较成功的第一期招募中,有做APP的、有做网站的、还有做影视拍摄的,这些项目是可以相互合作、资源互通的。“这也是我们选择项目的一个观察点,我们希望学生团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所以在筛选项目时也会避开同类型,并挑选可以进行搭配的团队。”

【工大创业帮扶手册】

1、房租、水电、网络、取暖等全部免费;

2、一条龙服务,包括项目审核、工商注册、法务、缴纳税务全部都会帮忙办理;

3、关于创办企业的讲座培训和实时指导;

4、创业QQ群及时发布创业信息、全市大赛咨询、扶持政策更新等;

5、学校负责对接校外产业园,创业团队成功孵化后,可以直接入驻校外产业园区,前2年的房租、水电等费用也会全部免除。渤海早报记者赵濛摄影史淞予实习生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