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有个未名湖,纺院有个劳动湖,工大成立以后改名为泮湖。未名湖有未名湖的魅力,劳动湖有劳动湖的渊源,泮湖有泮湖的寓意。
当同学们漫步在湖边,听着湖水拍打岸边,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你是否想到湖的来历,能否叫出它的名字——劳动湖。它是我们纺院的骄傲,是纺院光荣传统的象征。
历史把我们带入1956年春天的那个早晨。全校师生员工一起上阵,领导一马当先,个个干劲十足。当时劳动量大,土方为100x50x2.5方,大家的劳动量均在8小时以上。平均每人劳动10天左右。男男女女热火朝天,两人抬一筐,三个人推一辆车。筐满、车满,跑得快,个个满头大汗。多数来自农村的同学,从小就干农活,这下可有了用武之地。城市的同学也不示弱,大家开展了劳动竞赛,配合板报、广播,好人好事到处流传,真正形成了一种劳动气氛。同学们肩磨肿了,咬牙坚持,也不愿意退下阵来;手磨出了血泡,还争着干,抢着干。
在那次劳动中,针63班挖出了一位二等残废烈士的遗骨,遗骨完好,在这位烈士的皮夹里发现了一个有毛泽东、朱德同志签发的荣誉证书和一支钢笔,烈士身上还有一个弹头。当时这里是解放天津的主战场之一,这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身躯被国民党军队的炮弹炸埋在地下,人们没有发现他。今天,大家怀着对烈士的崇敬,把他放在棺材里装好,送进烈士陵园并举行了追悼仪式。这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先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挖出了这个劳动湖,由第一任学院党委书记王前同志命名为“劳动湖”。
到了80年代初,这种光荣传统又开始发扬起来,值得一提的是82年机械系团总支多次组织的“掏粪”劳动。《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青年报》先后作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同学们手推粪车,走街串巷,清理了李公楼、沈庄子一带的五十个厕所,工人师傅称赞说:“看到你们和我们能一起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我们感到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那时,我们用双手建设我们的校园,建设我们的国家,“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的口号,通过大家的实践变成了自己的信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社会对我们纺院学生的评价是:作风朴实,重实践,不怕脏,不怕累。这逐渐形成了纺院的传统,一些老校友回到学校,还谈起了当年建造劳动湖的情景,寻找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棵树是我栽的”,“那树是你种的”,“那条老砖路是我们一起修的”。无不感到母校的可爱……
如今,纺院已经成了历史,劳动湖也成了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面貌一新的工业大学和泮湖。但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易,而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水平提升的印证。我们相信,已经积淀在劳动湖里的学校传统,将随着泮湖荡漾的绿水清波映照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