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平教授近照
贺江平,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校染整专业81级校友,我校陕西校友会秘书长。1981年,他从陕西来到天津,就读于天津纺织工学院(我校前身,以下简称天纺)纺织化学工程系染整专业。1985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现为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教授,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带头人。
累计承担38名研究生的导师工作,其中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研究生28人。1999年,承担两名德国留学生的指导工作。主要从事表面活性剂(印染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以及印染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多项陕西省教育厅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2003年,作为新型媒染剂SCA-Cr的研制与应用第三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有机硅在羊毛精纺织物(服装)易护整理中的应用项目,获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其它纵横项科研项目有多项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陕西省科技厅奖项。2003年,参编《特种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并出版;2004年,参编《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并出版,该书于2006年获中国纺织出版社部委级优秀教材。200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人生是一趟光阴的旅行,路上的风景可能有千种,起点却只有一个。三十三年前,他在青春正盛的年纪里,满怀憧憬来到天纺。在这里,年轻的梦开始起航,年轻的气息相互吸引;在这里,他找到一生的挚友,他寻得满腹的知识;在这里,感恩之花娇艳盛放,芬芳一路风景。
情起母校,一往而深
彼时的泮湖边,落英飘飞,美丽又动人;那刻的同窗们,倾心相交,淳朴又善良。他把最纯真的记忆,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母校天纺;母校的人和事,更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随着时光游走,这份惦念愈来愈深。
1981年,17岁的贺江平从秦陕之地来到繁华的天津。年轻的他稍稍忐忑,因为班里38个同学中没有一个同乡;年轻的他又坚强勇敢,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依旧活得精彩。他求知若渴,带动全班勤奋学习;他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仅轻松融入了集体的生活,还顺利成为一班之长。在他满怀情感的回忆中,那时的生活总是精彩缤纷,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羽毛球场振臂欢呼,在排球场抛出完美的弧度……热情率真的他赢得了一份份真挚的情谊,不管历经多久,那些真情永远都会被铭记。
1983年,一份紧急电报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父亲病危,他精彩缤纷的生活突然就只剩下黑白,就像是萌芽的树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远在天津的他清贫得连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都支付不起。突然袭来的悲痛让他措手不及,一颗心像在火炉上被无情地灼烧,贺江平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无能为力,他流下焦灼的泪水,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热心的同学开始为他奔走筹款,当拿着辛苦凑齐的一千元钱,在同学们的相送之下踏上回家的火车,他早已热泪盈眶。患难见真情,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千元对于还是学生的他们而言,已是巨款,但同学们的慷慨与热心远远超过这一千元的价值,甚至有的同学拿出的可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这就是同窗之谊,让贺江平永远难忘并用一生来感恩的同窗情怀。遗憾的是,当贺江平先生尚在回家的火车上时,父亲病逝的消息就已传来。这样的打击,在19岁这样尚显稚嫩的年纪便要承受,这是生命的痛楚,更是生活的历练。返校后,那一千元钱却再退不回同学手中,他亦深深愧疚,于是将其作为班费,用作购置图书、举行班级活动等公共用途,把感恩放在长久的时光里。
同窗之谊可以比天高,比海深。2011年,一位天津同学不幸车祸离世,国内的25名同学从全国各地飞回天津,亲自抬棺,亲书挽联,亲表悼念,亲身送走曾一起度过人生中最美年华的老同学。在电话采访贺江平先生的过程中,电话那头一句句平淡却有力的讲述,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当我们一笔笔记下这样的故事,真情的温暖不禁让人潸然。
同窗友谊是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哪怕路上美景遍布人生四季;大学时光是人生路上最美的记忆,哪怕路上记忆编织成诗。谈起这些大学生活的幕幕场景,贺江平先生将感动蕴藏在心底,用实际行动回馈着情深的同学,回报着母校情谊。
情扬社会,孜孜不倦
感恩与回报,从来不是惊动天地的事情。贺江平先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满腹知识回报社会,用勤奋坚持谱写感恩篇章。
作为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带头人,贺江平先生主持、参与数项科研项目,多次荣获省级科研奖项,为学术贡献全部精力;参编出版多部著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在谈及学术研究时,他再三强调了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实用性,必须要与大众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进而才会拥有市场,最终造福于社会。说起对待科研的态度,他深有感触。他说:“搞学术研究是个长久且磨人的工作,它不会带给你荣誉和金钱,却会占据你大把的时间,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收获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坚持到最后也无所成。但只要你从心底真正热爱科研并为之坚持,总有一天它的社会作用会让你觉得一切付出都会值得。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贺江平先生兼任陕西省教育厅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与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公司———陕西科信染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所公司是政府主导,为了将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成生产力而成立。贺江平先生的这次兼职也是摸索与尝试,渐渐深入,转换身份。他是一名教师却经营企业,困难可想而知。在一次与老板生意谈成后,过了数月便不能续约时,他意识到营销也需要顾及员工的利益,只说服老板是不够的。就像这样简单的经验,他一点点积累,慢慢坚持,逐渐增加自己的知识阅历,对更多在校园里接触不到的人情关系愈加熟稔。而这段企业经历,也为他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经验和帮助。他强调,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对理工科而言,工厂的生产经验要求得更多,市场竞争不光考虑完美的设计,更多的是实际应用,唯有亲身在工厂里实践过,了解实际市场才能带给学生正确的消息,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并且深入实践。
作为陕西校友会秘书长,贺江平先生更把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作为工作的动力。他谈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的同学、朋友曾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因此,我希望能将这份校友之情传递下去,也希望更多的校友能够在校友会这个别样的大家庭里找到他们的归属感。尽管我的绵薄之力微不足道,但只要为母校贡献力量,为校友们提供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为此,他伏案写作,出谋划策;为此,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贺江平先生因收获而感恩,因感恩而坚定、执着。
没有撑不起的梦想,只有早早在路上疲惫放弃的心。不论是搞科研、做学术,还是进工厂、管理经营,不论是身为教授、经理,还是作为校友、师兄,贺江平先生用实际行动坚持着梦想,也坚持着感恩与回报。
情落点滴,不竭不休
每一位学子都在一路奔跑追逐梦想,看到他们,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和那群肝胆相照的同学。母校的温暖让贺江平先生走上了教师的岗位,而他也不负众望地传承着教师的使命与精神,把自己的爱和坚持,倾情播撒于他的学生身上。
1985年,贺江平先生毕业了,壮志勃勃的他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教书育人这份神圣的职业。他用温暖与学识带领学生走过大学四年,他用一个父亲的情怀对待学生,让他们在外求学的同时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2000年,他甚至住进了学生宿舍,与学生同作息,同上课。他说:“那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看着孩子们在你面前学习,成长,看着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哪怕我再辛苦一些,也依旧值得。”谈到大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他真诚地讲到,为了那些真心愿意学习、拼搏向上的同学,为了那丝牵扯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他会用最饱满的精神把自己所掌握的学术知识、实践经验与他们交流、分享,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他不仅关注学生们的学业和生活,更注重学生们素质品德的培养。当看到网上各种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他总是皱起深深的眉头。他为学生提供新闻信息,并利用一切机会教育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不幸,都不能产生轻生的念头。每个人肩负的责任是与生俱来的,是既要对别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的坚定和坚持。人生在世,我们总要无愧于心,无愧于人!”他的谆谆教导响在每一位学生的耳畔,给学生以前行的动力。
课堂下的贺教授,更多一份随性与率真,他喜欢爬山,热爱运动。也正因此,他与学生们的交流愈加便利和频繁,野外聚餐,畅饮畅谈,唱歌跳舞,倾心聊天…… “贺老师像兄长一样教育我们,像父母一样关怀我们,从来不摆架子。”他的学生总是如是说。正是这种率性而为,他熟知当代大学生的风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也把课堂之外的社会经验分享给他所倾心培育的学生。
贺老师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承师者责任;至诚至真,关爱学生,传师者良风。因为懂得,所以坚守;因为体会,所以不休。
情起于母校,他学会感恩;情扬于工作,他回报社会;情落于点滴,他关爱学子。当走过人生的不同季节,当品味人生的大半年华,贺江平先生用三十三年的光阴诠释着感恩的意义。在生命的底色里,增一笔浓浓的感恩情愫,捻一抹人间最明媚的朝阳,于心灵陌上,开一朵感恩之花,馥郁芬芳!